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民相亲在于心相知。”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父子接力、夫妻共进、姐妹携手……将汗水挥洒在非洲大地上。
(资料图片)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于永亮及家人20年间援外11次,山川虽异域、医术无国界,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初心、也是使命。今天,《援外医疗六十载 谱写大爱无疆》系列报道就为您讲述两代人的援外故事。
“衷心感谢您和中国政府及人民无私的援助”,这是苏丹卫生部颁发给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于永亮的荣誉证书。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 于永亮:每一次援外结束,给每个医疗队员发一个证书。十几年了,都保留着。每次想起这段经历,魂牵梦绕,非常怀念那段时光。
从2007年到2022年,于永亮医生先后5次随陕西医疗队奔赴苏丹。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地曾有一位肿瘤患者乘车辗转近3天,专程找医疗队进行手术。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 于永亮:一般都是比较疑难复杂的手术愿意来找中国医生,他们觉得中国医生的技术比较好。
于永亮告诉记者“援外队员既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友谊的使者”。在他的大家庭中,援外成为一种传承,他同为医生的妻子以及妻子的姑父和弟弟都数次援助过苏丹。一家4口20年间援外11次。山川虽异域,医术无国界,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初心,也是使命。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 于永亮妻弟武翊纶:(2003年)我和我姐姐都报名了,报名以后两个人都被选上了。然后我妈就说不行,只能去一个,后来就我姐姐就去了,我自己后来想,她(姐姐)能去,我一定也要去。我跟我姐姐(再)见面的时候是在苏丹机场,她去接我。她是老队员准备回国,我是新队员准备到驻地去。
武翊纶是医院超声科医生,作为4代从医的医疗世家,家里长辈援外开展医疗工作的经历成为他最大的动力。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 于永亮妻弟武翊纶:(小时候)偶尔看到一张照片,我姑父当时在非洲给人做手术的一张照片。我内心很震撼,也想着我(以后)也要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在非洲的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经历。
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武翊纶从姑父口中得知,苏丹是世界最贫穷、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那里天气炎热、物资匮乏,但中国医疗队凭着医术、服务,赢得了苏丹人民的肯定和好评。2005年,武翊纶医生首次踏上了苏丹的土地,进驻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开始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印象中有一天,略感身体不适的武翊纶本想请假休息一天,当地医院护士听说后,表示医院只有两个病人让他不用着急。但当武翊纶赶到时,两位病人病情非常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很难预料。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 于永亮妻弟武翊纶:护士说,“今天早上大概有40个病人我只留了两个,考虑到你身体不舒服”。后来我满满都是一种自责。苏丹人看病太不容易了,太艰难了。所以我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努力为苏丹人民服务,做好我们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那天开始,武翊纶每天接待病人50多例,这些病例大多数为肾结石、膀胱结石、甲状腺疾病、风湿病、关节炎等高发病种。他和团队结合当地病原特点,潜心研究、认真总结,为临床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报告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 于永亮妻弟武翊纶:病人、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关系。(我们回国的时候)他们(患者)驱车130多公里,坐的公共车3个小时来给你送行。非洲有句谚语,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都会回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50多年来,陕西共有1200多名队员不畏艰苦、白衣执甲,服务受援国家,用医术架起友谊之桥,相知友好的种子跨越重洋、生根发芽。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 于永亮妻弟武翊纶:我们的工作服上都印着咱们国家的五星红旗,在你低着头看的时候,你会有更大的使命感。
中国(陕西)援苏丹医疗队医生 于永亮:我们就是“白衣外交官”,作为医疗队员,这种医疗服务也是在为两国关系的发展作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