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东北大米为什么这么好吃?东北高寒不高冷等的条件

2020-09-23 08:51:35 来源:腾讯

炖”一一陈列在你的面前,却没有一碗大米饭,你会觉得这饭没法吃了。若是给你一点菜,哪怕是剩菜,再有一碗大米饭,你会觉得这饭太香了。

总之,餐桌上的菜可以凑合,但大米饭绝对不能凑合。

1、黑土地下藏黄金

国人对东北大米的青睐早在唐朝时就有了。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其米重如沙、亮如玉、汤如乳、溢浓香,粒长色白,俗名“本地鲜”。

这“本地鲜”便是卢城之稻。卢城是唐朝时期渤海国的卢城,即今天的吉林省安图县石门镇一带,这一带至今仍是重要的水稻产地。

热爱微服私访的康熙帝东巡至松花江时,“见咫尺间有禾田顷于,青苗喜人”,于是便在当地农舍中吃了一口吉林产的大米,康熙帝顿觉其米清香扑鼻,晶莹润滑,口感甚佳。

于是题诗《在之禾》:山连江城清水停,稻花香遍百里营,粗碗白饭仙家味,在之禾中享安宁。如此,康熙帝给吉林产的大米带了一次货。

被誉为“史上第一吃货”的清朝袁枚也“带了一次货”,他赞誉东北大米: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通俗来讲,就是不吃菜,照样能干两碗大米饭。

但这一切与现今人们吃的东北大米几乎没有关系。

东北真正开始种植水稻或规模种植水稻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增加收入,特许朝鲜移民引进水稻品种,虽然生长起来了,但产量极低。

直到20世纪初,日本水稻稻种引进,东北的水稻才开始高产,直到日俄战争后,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才开始。建国后,东北本土的农业技术人员开始进行育种,在一次次的优中选优中,才有了如今的东北大米。

包括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他打破了黑龙江垦区几十年来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袁隆平对徐一戎能在北纬45°以北的高寒地区种出千斤稻而给予高度评价,世人称“南袁北徐”。

总之,在东北的赞誉柱上,总有对东北大米的称赞。

2、东北高寒不高冷

东北地区因为高寒,所以谷物生长慢,一年只出一季,如此,东北大米才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积淀“底蕴”,为“出道”做准备。

直到它登上“舞台”,全年2400—2900小时的日照总长为东北大米的高产提供能量。

老天爷赏东北的这一碗饭不止是阳光,还有土地。

东北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地中的一块。东北黑土地极其肥沃,每一厘米厚的黑土层,就需要两百年到四百年的演化。世人常用“一两土二两油”“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它的珍贵。

从黑土地“出道”的东北大米,也就是东北粳米,它的特点在于米香和粘性。

从开袋生米“闻米香”到入锅熟米“贼好吃”,正应了康熙帝的那句话:清香扑鼻,晶莹润滑,口感甚佳。同样,东北大米在数据量化考核方面也不曾逊色,包括水分、蛋白质、直链淀粉、食味值、等级。

直接关系到东北大米好不好吃的还属直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高,米细长,韧性口感较低,弹性低。反之,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煮熟后的粘性也比较高,米饭韧性口感高,弹性高,口感较好。

如此“优秀”的东北大米经历了漫长的“出道”过程,实属不易,但还是缺少了什么。

应该是对东北的热爱与念想之情。

3、悠悠东北故乡情

与东北大米一样生长在黑土地的东北人,他们可能不像东北大米一样“千呼万唤始出来”,他们是“自来熟”。

活跃在中国各地的东北人,凭借着那份“自来熟”与闯荡精神,可以融入到不同地域之中。

但唯独在饭菜,尤其是大米这件事上,总会“水土不服”。总之,在东北人的餐桌上,菜可以简单,甚至可以没有,但米饭,绝不能凑合。

真不能再进行选择?是的,只有东北大米才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与舒适度,就是那心心念念的家乡饭。不然连东北大饭包都没法吃。

不仅如此,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东北人还会影响本地人,或是生活在东北的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会深深喜爱上东北大米。

于是,当东北人到了海南,便把东北的大米带到身边,或是带给周围的邻居;来东北上学的异地学子,总觉得现买现带,更能体现东北大米的纯正;异乡打拼的东北人,他们的母亲会给你的行李装一些沉甸甸的大米......

饱含亲情与故乡情的大米,随着东北游子奔赴各地,它们还征服了外省人。这又是从何而来的勇气?

正是巍峨长白,滔滔松江,以及被黑土覆盖的东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