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中产教育鄙视链 真正能够产生“恒心”的不是“恒产”是预期

2020-10-23 13:57:35 来源:搜狐

中产,这个正在物质层面快速崛起的势力,却成了一个招黑体质。

不知从何时起,挖苦、讽刺、丑化中产成为一股潮流。讽刺的是,这股潮流的鼓吹者大都是中产,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中产,或许羞于承认自己是中产。

春天人们出门赏个樱,有公号从中解读出“中产焦虑”;小朋友找同伴玩耍,因为没有英文名遭对方家长嫌弃,媒体从中挖掘出“中产教育鄙视链”;这两年城市里开始流行跑步,于是有人提出“长跑是中产的新宗教”。

只能说中产被黑得很全面,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无一幸免。似乎什么文章不骂两句中产就显得不够深刻。

中产,这个正在物质层面快速崛起的势力,却成了一个招黑体质。在一些中产的朋友圈里,“中产”竟成为一个用来奚落彼此的词,往轻了说是自我调侃,往重了说是自我厌弃。

中产即Middle Class,原始意义相当清晰,指的是收入或财产在一个社会中位于中位数附近的人群。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一直被视为现代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

二战后的日本曾提出“一亿总中流”的口号,意思是大部分人都是中产。当时日本人确实是为居于中产而自豪的,与中国现在的情形截然不同。

这几年,中国中产的人数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最突出的表现是消费升级。宜家、无印良品、星巴克这些由发达国家的中产扶植起来的品牌,正在中国轻车熟路地收割粉丝。

循着外国前辈的脚步,中国本土品牌正在努力学着迎合中产的品位。比如前两天在网上打架的网易严选和最生活,都指望着新兴的中产。

不过经济意义上的中产与主观认同的中产不是一码事。人们不会因为自己在统计表格上击败了百分之几十几的人而感到心安。这句老话叫“有恒产者有恒心”,但在现代经济中“恒产”的概念变了。传统社会,一座三进三出的大宅子就算恒产了。但在现在的一线城市,大批买了房的人依旧焦虑不已。虽然他们早就是“百万富翁”了,却还是喜欢自称“屌丝”“房奴”。

不排除有些人是装屌丝、装焦虑,一些中国人毕竟有藏富的传统,哪怕对自己的生活感觉不错,公开讨论时也要把自己说得惨一些。但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中产自外于中产的现象如此普遍,应该有其他的解释。

“你才是中产,你全家都是中产”的情绪背后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不甘于做中产,说话者还想爬到更高的阶层,却感受到了天花板,所以自暴自弃连中产也不想当了;另一种是不安于做中产,说话者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在这儿了,但他发现上当了,这个位置不像传说的那么安稳,随时有下跌的风险。

第一种心态无需多虑。不管社会如何进步,金字塔尖的人终究有限,中产如何爬上塔尖是自己的事,与社会无关。真正需要关心的是第二种心态。很多做了中产却对自己和下一代的未来没有信心。

真正能够产生“恒心”的不是“恒产”而是预期。一个穷人生活很苦,可是如果他预感到自己有出息的子女将来会有美满的人生,他也会怡然自得。

反过来,一个底层孩子千辛万苦考上大学在城市扎了根,可是如果他感到自己只是撞了大运,下一代随时还可能输在起跑线上,他也会寝食不安。到最后我们可以发现,中产焦虑的本质是公平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