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留住城市记忆 65岁老棉纺厂编织“文创梦”

2021-02-18 11:05:36 来源:北京日报

老厂房改造后,成为园区的文创中心。图为文创中心外景。

位于丰台区造甲街的永乐文智园,前身为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分厂,1956年开始先后历经丰台弹花社、丰台制棉厂、北京制棉厂、北京第二棉纺织厂等发展阶段。最初厂区只为居民弹棉花、打被套,后来引入先进设备渐具规模,再到彻底停产,历经整个纺织行业兴衰。

近年来,园区升级改造“腾笼换鸟”,一批文化企业入驻,老厂房重现活力。作为北京纺织老厂房转型的代表,“东有莱锦,西有永乐”的设想正成为现实。老棉纺厂编织着自己的“文创梦”,也为城南地区发展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沉寂十余年,老厂房重焕生机

“刚进厂一个月工资19元,后来涨到30多元,算是中等收入。”今年62岁的董彦杰师傅,1979年进厂后一直在锯齿厂房维修织布机,当时厂里有700多位纺织工人。老职工们回忆,厂区还曾引进国外先进的纺织机器设备,生产等外棉、布毛棉纺低支纱,织再生布,并生产无纺布等一系列首创产品,获得过多项殊荣,产品一度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

上世纪70年代,棉纺厂年销售收入就达千万元。彼时,纺织业是北京市支柱产业和纳税大户,这家老厂也是贡献良多。但辉煌未能延续,后来伴随纺织行业整体式微,这座老厂在1998年彻底停产。

40多年来,董师傅一直没有离开老厂区,目前仍为园区做一些基础维修工作。老厂由盛而衰,再到重现生机,他都是见证者。“停产后,厂房出租给一些物流、加工企业,临街的就租给小餐馆,脏乱无序环境让厂区更显破败。”

沉寂十多年后,老厂房终于盼来改造升级。2013年,北京时尚控股公司所属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朝着文化产业方向转型。30余家一般制造企业、手工小作坊和租户先后搬离,一批又一批正值芳华的年轻白领来到园区。眼瞅着老厂房重现生机,董师傅心中欣慰又感慨,“没想到咱这儿又成了香饽饽!”

挖掘纺织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纺织工人是模范,纺织女工好选郎。”曾几何时,这句广为流传的口头语,映射着纺织行业的辉煌。作为上世纪我国的经济支柱之一,纺织工业积淀下颇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一批宝贵的工业遗迹。

“用文化和创意的柔性力量,去保护和利用老旧厂房。”永乐文智园总经理黄玲海说,老厂房打上了深深的纺织工业烙印,挖掘遗留下来的纺织文化,让它重新变得鲜活起来,能为城市更新留下一段独特记忆。

利用厂房原有框架,恢复红砖老墙风貌,沿用大跨度的屋顶结构,昔日破败的工业厂房,如今已成为一个集文创中心、全智能路演中心、办公、文化书店、文化产品交流展示、创意工作室、品牌商铺、特色餐饮、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融合功能空间,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

漫步园区,如同走进一座微型“纺织博物馆”。园区草坪上,一台上世纪遗留的织布机陈列于此,看到它,耳畔仿佛就回荡起机器运行的嗡鸣声。抬头眺望,30米高的老水塔格外醒目。从1956年建成,到1998年关停退出历史舞台,老水塔曾为厂区及周边居民泵水送水三十余年,园区改造后,它仍将矗立园区,继续见证园区的新发展。

屋面如锯齿造型的老厂房,设计源自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不仅能够满足纺织车间采光、通风、散热的工艺要求,还使得厂房内部冬暖夏凉,节能环保兼具艺术感。改造后,这里已变身文创中心。

老职工们无比怀念的“小礼堂”也得以保留,泛黄的立面上,立体五角星和“礼堂”字样随着时间流逝已变得斑驳不清,局部还沿用古建筑的雕梁画栋,浓重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园区改造后,这里成为了现代时尚的办公空间,但最大程度保留了老礼堂的原貌和氛围。

融入社区,文化元素植入城南

从位置看,永乐文智园与建设中的丰台火车站相距仅1.2公里。随着丰台站站城一体化发展,周边老旧厂房、社区将借机提升,永乐文智园也有望成为城南地区新的文化亮点。此前,二七厂1897科创城和永乐文智园一道,还入选了北京老旧厂房转型文化空间试点项目。

“力争成为丰台区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代表性文化产业园区。”黄玲海介绍,自2013年以来,园区边改造边运营,目前升级改造已完成50%的工程量,预计今年底前将全部完成改造。目前园区空间入驻率达98%,教育培训、科技互联网、服务业等“文化+”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园区全面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将创造经济产值30亿元,上缴税金预计达3亿元。

“作为后来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吃‘瓦片’。”指着大厅里一幅6米长的智慧园区大屏幕,黄玲海表示,目前20多项大大小小的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已占到园区总营业收入的35%。

园区是周边社区的一部分,升级改造也考虑了便民服务的需求。据介绍,园区楼顶300平方米的空中文体场将对外开放,用于举行公益体育赛事;文化书店正紧锣密鼓改造,预计今年对外开放运营,为周边居民提供阅读空间;园区公共卫生间也将免费对外开放,补充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的短板。(记者 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