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 >

学习“学习的能力” 一辈子都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2021-09-26 10:33:48 来源:文汇报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么教育是为了什么?

从人生的终局回看,Z世代的年轻人在“数智时代”生存,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在每一个学段,我们都在为进入下一个学段而努力,但是,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也仅仅是独立生活的开始,每一个人离开校园后都需要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考上任何名校,也无法保证一个人的成功。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看到人生的更远处,重视培养“旷野”生存的能力,而每一位为人父母者也应该循着人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找到子女教育的准线。 ——编者

每一年都有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成为社会新鲜人。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常会面临诸多挑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们会不止一次面对同一个问题:我到底要走哪条路,选择哪一根赛道?

每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往往就是中国未来十多年、二十多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主线。其实不论选择哪一条路,步入“数智时代”,Z世代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体制”内生存能力和“旷野”生存能力。这也是每一个年轻人必须从学生时代都要开始关注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同时在多领域达到专业水平,难不难?

每一个人进入职场,不论是民企、外企、政府机关或者非盈利机构,其实都是进入了一个体制。这个体制能够为你创造很多机会。要知道,个人能够创造的平台始终有限,但一个体制的触角却足够多,构建的平台足够大,提供给一个人的机会也会足够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需要具备的是体制内生存能力。

和那些一开始就在小企业打拼的职场人相比,年轻人一开始进入大机构,如热门互联网企业等,能获得的锻炼机会相对比较多,能力成长会非常快。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些体制完善的机构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但坏处是当一个人得到了足够的能力锻炼之后,却没有很多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些成熟的机构往往又是一个消磨能力的地方。

同时,相对完善的体制之内生存的另一个特点是,身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只是一颗“螺丝钉”。所以这类地方需要的往往是专业化人才,而当一个人选择了当“螺丝钉”,是没有办法决定整个“流水线”运转速度的。

什么是在“旷野”生存的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假如有一天你想自己创业,那么你在“旷野”中振臂一呼,要能够有人去响应你,有人愿意跟你走,并且你还能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旷野”生存能力。

在“旷野”中生存的能力和在体制中生存的能力非常不同。“旷野”中的你,其实是需要反专业化的,因为能在“旷野”生存下去的,绝不可能是只有一项专业技能的人,而是需要通才、全才,或者简言之,必须是一个“瑞士军刀型”的人才,才更有可能在“旷野”中生存。

所谓“瑞士军刀”,打开是一把小刀,同时还能做罐头起子,里面可能还有锯子、指甲刀、指南针等各类“实用附件”。“瑞士军刀型”的人才也不是那种好像哪里都能用上,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万金油”人才,而是他们的每一个功能都必须达到专业的水准。

这就意味着,在“旷野”中能生存下去的人才,在很多不同领域至少要达到专业水平。

这看上去似乎很难。确实,一个人同时在很多不同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是非常难,但是同时达到专业水平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在任何行业,只需要一定时间的实践和积累,任何人都能进入专业阶段。

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越是这种在很多方面都具备专业水平的人就越能更好地生存,或更好地创新。

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赛道,聚焦三个匹配

但是,不论是“体制”内生存还是“旷野”生存,每个人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赛道。就个体而言,寻找最合适的赛道必须聚焦三个匹配:与个人兴趣的匹配;与个人天分和才能或者擅长的匹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

这三个匹配缺一不可。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兴趣,能力跟不上,很可能也无法成功。比如,一个人的兴趣是当歌星,但是却五音不全,那么他最好放弃这个选择,或者一个人年纪渐长,却突发奇想打算努力当体操冠军拿奥运金牌,那也最好放弃。所以,兴趣很重要,但是能力同样要跟上。

在有兴趣、能力的基础上,每个人还需要关注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比如一个人的兴趣是打猎,也具备好猎手的能力,但是猎人早已不是一个职业,而且社会也没有需求,那么这最多也只能是一个业余爱好。

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社会需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赛道,那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自己成功的概率。

其次,一个人要做好转型的准备,并且要具备转型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学会腾挪。“腾挪”是围棋中的术语,指的是当一个人在局部处于劣势时候也能反败为胜的一种途径。

在棋局中腾挪,首先要找到一个破局点。对于个人的发展,则是要找到自己的一个优势,并且全面投入。每一个人在面临劣势时都有机会通过腾挪来找到破局点,这是因为,现实中的大多数竞争都是多维度的。

如果竞争只有一个维度,那破局点几乎不存在。但现实中,比如商场竞争,不仅在于商品质量,还有价格竞争、附属服务的竞争等。人的竞争同样如此。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且全面投入,就可能占据先机。同时,我们还要相信,一个人的实力是可再生的。

“旷野”生存还需要强大的社交能力

当下的年轻人和上一代人成长的动力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异。不难发现,从60后、70后到80后,几代人的成长历程伴随着国家的高速增长,对过去物质匮乏年代的记忆,使他们坚信“勤劳致富”,也比较在意自己的收入,且注重在这个过程中改善生活、扩大生活圈,感受成就感,并乐在其中。

但调查显示,从90后开始,尤其是95后、00后的很多年轻人其实不太为生存而焦虑。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所做的这件事是否有意思。尤其是对于挑战、对于加班,调查发现,年轻人的态度也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年轻人在职业生涯最初时,并不讨厌加班,甚至会喜欢加班,因为此时,他们需要加班才能完成一个挑战,并且在加班的过程中,他们确实能够得到能力的提升。

但调查同样发现,年轻人对重复繁琐的工作非常反感。当他们感到自己已经无需通过加班来完成工作中的挑战,却被逼通过加班完成那些繁琐重复的工作,而个人能力却无法提升时,有很多年轻人会考虑走进“旷野”。而此时,他们要思考的就不仅是自己掌握某个具体的技能,还有是否具备在“旷野”中振臂一呼,别人能跟上,并且能够共同生存下去的能力。

所谓在“旷野”中振臂一呼就能集中一个团队的能力,究竟是怎样一种能力?年轻人可以仔细想一想,自己遇到困难时,是否能一下子说出五个能够给自己帮助人的名字。

社会科学家提出,生存在数智世界,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区分弱联系和强联系。这两者都有自己的意义所在。调查显示,很多人就业、恋爱都是通过弱联系实现的。但当遭遇紧急情况时,强联系才有价值。有“旷野”生存能力的年轻人必须有一个志同道合、特别团结的团队,其中所有人都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经历。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团结的团队,共同做一件事,在“旷野”中生存。

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确定性中,可能很少有人进入一个行业就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当你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才是独立生活刚刚开始,离具备应对社会的能力还相差甚远。因此,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旷野”生存能力既是必需,也有独特的条件。

学习“学习的能力”,一辈子都做知识的“游牧民族”

我在大学教博弈论时经常会对学生说,要学会“从前往后看,从后往前推”。假如有很多场赛局,那就要一直穷究到最后一场赛局,找到那一场赛局的结果,再依次反推前面每一场赛局的最优策略。教育其实也一样。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教育,很少看到更远的最终赛局。他们往往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升学,升学的目的是为了毕业,拿到文凭。那么,然后呢?

然后,人生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你需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一份你感到有意思且又能获得体面收入的工作;你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找到更好的平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你可能会成为一个领导者,也许是个创业者。你还要成家,找到真心相爱的人,懂得如何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你会有自己的孩子,到那时,你又要思考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可以想象,当你奋斗一生到了人生暮年,要过自己的一百岁生日的时候,你的家人、朋友、学生、下属,都过来祝贺,每个人会分享一段你的故事,讲讲你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这个时候,你希望听到人们怎么评价你?

过一个充实、圆满的人生才是终局,从终局倒推,哪些是最重要的技能呢?

你的终身学习能力很重要,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能快速切换到新的领域。还有你的表达能力,要能把自己想干的事情想清楚,也能让别人听得懂。你能说服别人、劝慰别人、激励别人。你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你能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做到理性、建设性。你要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不惧怕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你要充满爱心,乐于助人,世界会因你而更美好。

遗憾的是,学校里并没有教这些技能。

中小学教的刷题技巧,为的是让学生考个好大学;大学教的是专业知识,为的是让学生有一技傍身。

但考上大学,甚至是考上北清交复,也无法保证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很少有人毕业之后一直干自己大学里学的那个专业,即使是同一个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大部分也不是从学校学的,而是在工作中摸索和积累的。

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就能发现,核心技能的教育,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健康的体魄很重要,所以运动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尤其是产业界的“颜值革命”,能做出美好事物的企业,更容易收获“审美红利”。会读书,也要会动手,这对男孩子的培养尤其重要,而且从学习天性来看,男孩子更适合“从干中学”。知识面要广,建立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要重视学习“学习的能力”,能做逐水草而居的知识的“游牧民族”。

这样看的话,在“数智时代”,真正的教育在与技能的“赛跑”中不能输,我们必须看得长远,从前往后看,再从后往前推,我们才能找到教育变革的主线。(何帆)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教授)